2014年9月21日 星期日

[noT] Economics

NTU_Economics

經濟學 - (Economics)


1. 供需原理



2. 消費者行為分析

重點 :

  • 邊際效用
  • 消費者選擇

2.1 邊際效用

效用(TU)

消費物品所產生之滿足程度。

總效用 = TUx + TUy + TUz + ....

效用恆為正值

邊際效用(MU)

增加一單位消費量時,總效用的變化量。

邊際效用可為負值

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邊際效用隨著消費物品數量遞減。 某數量物品之邊際效用跟數量成反比。

商品第X數量之邊際效用 > 商品第X+1數量之邊際效用。

邊際效用為正時,消費者多多益善。
邊際效用遞減意指消費者喜新厭舊。

邊際效用分析法導出需求線

由 1.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與 2.最適選擇的邊際條件 兩者,可推導出商品價格與消費量成反比。即需求曲線斜率。

需求價格 = 給定數量下,消費者所願意付出的最高價格。
可由需求曲線上找出。

2.2 消費者選擇

  • 限制
  • 消費者剩餘,衡量經濟福利。
  • 偏好
  • 無異曲線分析法導出需求線

2.2.1 選擇的決定

消費者決定選擇的兩大力量:

  • 消費能力

預算限制式(Budget constraint)表示。 消費支出不得超過所得

PxX + PyY + PxZ + .... = I

  • 消費所獲滿足程度

效用(TU)及邊際效用(MU)表示

2.2.2 預算限制

2.2.2.1 預算線

消費者的客觀消費能力。給定所得及價格下,所能購買到的商品組合。

PxX + PyY + PzZ = I

所得增加,預算線向外平移。
任一物品價格上升,預算線則對其向內旋轉。
2.2.2.2 所得效果

正常物品的消費數量隨所得的提高而增加。

劣等物品的消費數量隨所得的提高而漸少。

2.2.3 消費者剩餘 - (Consumer Surplus)

消費者剩餘

消費者對某商品的願付價款實付價款之間差額的總和

*Consumer Surplus(1)*

消費者剩餘的衡量指出,價格與價值之間沒有必然關聯。
價值的矛盾(水與鑽石的矛盾)

消費者剩餘代表參與市場所能到的交易得利

2.2.4 偏好

理性消費者偏好之公設

  • 可相互比較
  • 前後一致(最重要)
  • 多多益善

偏好是序數性的效用觀念,只要求能排列出偏好順序。消費者的偏好可用數條具有代表性的無異曲線組合來表示。

2.2.4.1 無異曲線

能產生相同滿足程度的所有商品組合點所連接成的曲線

*nonC(1)*

五種特性

  1. 無異曲線具有負斜率。
  2. 任兩無異曲線不會相交。
  3. 無異曲線應凸向原點,又稱邊際替代率(MRS)遞減法則
  4. 右上方無異曲線之效用 大於 同圖左下方無異曲線。
  5. 商品空間中任一點,都必有唯一的無異曲線通過。
2.2.4.2 需求曲線

無異曲線分析法可導出需求線。 價格改變,導致預算線變動,導致無異曲線與預算線的切點移動,導致需求數量改變。即可用價格與數量之相關推出需求線

2.2.5 最適選擇

最適選擇

消費者在給定所得下所能達到最大效用之選擇。 總效用為最大值。

2.2.5.1 總效用最大法

給定所 得下,總效用達到最大值之消費組合。

2.2.5.2 邊際效用法

消費者均衡時,消費者最後一元花各種商品上所得的邊際效用應該相等。

MUx/Px = MUy/Py = MUz/Pz = ....

是為最適選擇的邊際條件。

2.2.5.3 無異曲線法

給定所得及價格下,消費者可達到最大滿足程度的商品組合點。

就是無異曲線預算線切點

*MRS(0)*

MRS(邊際替代率) = Px / Py

邊際替代率 = 相對價格 是為必要邊際條件。

*MRS(1)*



3. 成本與廠商決策

3.1 經濟利潤及利潤最大化

3.1.1 廠商的出現

  1. 廠商能減少交易成本
  2. 廠商能帶來規模報酬經濟

    廠商規模太大時又有管理的困難,於是「最適規模」油然而生。

廠商的組織型態 :

  1. 獨資
  2. 合夥
  3. 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是廠商常用的組織型態。

3.1.2 利潤

經濟利潤 = 總收益 - 經濟成本 = 總收益 - (外顯成本 + 隱含成本)

會計利潤 = 總收益 - 外顯成本

假設廠商會在生產技術限制下求取最大的(經濟)利潤。

經濟成本就是外顯成本和隱含成本的總和,並且以市場價格計算而得。
經濟成本也稱作機會(Opportunity cost),也就是該物品在其他可能使用機會中所可得到的最高價值。
經濟學上所談到的利潤,都是指「經濟利潤」。

會計利潤為零時,是企業不能繼續營運的條件之一。

3.2 長期與短期的生產技術

3.2.1 生產函數(Production Function)

生產函數(Production Function)描述對任何給定的要素數量,在技術上所能生產的最高產品數量。

Q = F(L,K)
其中Q是產品數量,L與K是要素數量。(L:勞動力,K:資本設備)

一旦達到生產函數中Q的最大值,就表示技術上已無浪費之嫌。已具有技術的效率性(technological efficiency)

3.2.2 短期生產函數

短期的生產函數是指某期間內至少有一種要素是不能變動的。不變的稱作固定要素(fixed factor),可動稱為可變動要素(variable factor)。

總產量(total product,TP)就是生產函數中的Q,代表在給定的要素數量下所能生產的最高產量。

平均產量(average product,AP)是平均一單位勞動力的產量。(K:資本設備固定)

邊際產量(marginal product,MP)是每增加一單位勞動力,總產量所增加的數量。(K:資本設備固定)

短期的總產量曲線、平均產量曲線與邊際產量曲線 *TP-AP-MP(1)* *TP-AP-MP(2)*

平均產量與邊際產量之間的關係 :

  1. 當MP大於AP時,AP會上升。
  2. 當MP小於AP時,AP會下降。
  3. 當MP等於AP時,AP會達最大值。

邊際報酬遞減法則(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 當技術與某些生產要素固定時,若只增加可變動要素,遲早會早成邊際產量下降。

生產三階段 *3 state of production(1)*

短期等產量曲線 *Isoquant(1)*

3.2.3 長期生產函數

長期的生產函數是指時間充裕使得所有生產要素都能變動的。

Q = F(L,K)
其中Q是產品數量,L與K是要素數量。(L:勞動力,K:資本設備)

長期的生產技術可以用一組等產量曲線來表示。任一等產量曲線的要素組合都能生產某固定產品數量。(凸向原點曲線)

Q(fixed) = F(L,K)
其中Q是固定產品數量,L與K是要素數量。(L:勞動力,K:資本設備)

長期等產量曲線 *Isoquant(2)*

正面等產量曲線的四項特性 :

  1. 有負斜率。
  2. 不相交。
  3. 凸向原點。
  4. 越右上方,產量值越高。

生產成本 *Production Cost(1)* *Production Cost(2)* *Production Cost(3)*

3.3 長期與短期的成本結構

3.3.1 短期的成本結構

TC        = FC      + VC
短期總成本 = 變動成本 + 固定成本

.

成本函數 :
TC = C( Q; w,r )
給定要素價格下,成本函數描述生產任何給定的產量所必須支付給要素的最低金額。

短期總變動成本曲線 *TVC(1)*

ATC     = AFC         + AVC
平均成本 = 平均固定成本 + 平均變動成本

邊際成本(MC)是每增加一單位產量時,總成本所增加的部分。

MP與MC,AP與AVC在圖形中互為倒影。

  1. MC > AC時,AC會上升。
  2. MC < AC時,AC會下降。
  3. MC = AC時,AC為最低值。

短期平均成本曲線與邊際成本曲線 *AC-MC(1)*

生產曲線與成本曲線

*C-C(1)*

3.3.2 長期的成本結構

長期總成本曲線(LTC)是短期總成本曲線(STC)的包絡曲線(envelope curve)。

長期平均成本曲線(LAC)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線(SAC)的包絡曲線(envelope curve)。

長期邊際成本曲線(LMC)與所有短期邊際成本曲線(SMC)相交。

長期平均成本曲線與邊際成本曲線 *LAC-MC(1)* *LAC-MC(2)* *LAC-MC(3)* *LAC-MC(4)*

3.4 規模經濟(economisc of scale)

3.4.1 長期平均成本曲線(LAC)

固定報酬規模(CRTS) : 長期生產函數具有固定報酬規模(Constant Return To Scale)時,產量增加的比例會等同增加所有要素的比例。

報酬規模遞增(IRTS) : 長期生產函數具有報酬規模遞增(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時,產量增加的比例會大於增加所有要素的比例。是為規模經濟(economisc of scale)。規模經濟又分為內部規模經濟與外部規模經濟。

報酬規模遞減(DRTS) : 長期生產函數具有報酬規模遞減(Decreasing Return To Scale)時,產量增加的比例會小於增加所有要素的比例。規模不經濟(diseconomisc of scale)。

*CRTS(1)*

ps:a=DRTS,b=CRTS,c=IRTS

所有等產量曲線的組合稱為等產量曲線組,用以代表長期生產技術(所有要素均可變動)。

*isoquants(1)*

等產量曲線的斜率就是邊際技術替代率

邊際技術替代率表示兩種生產要素在固定產量時的相互替代程度。而邊際技術替代率等於兩種生產要素邊際產量之比

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法則是指邊際技術替代率會因勞動量增加而遞減的現象。

3.4.2 成本最低要素組合

等成本線(isocost line) :

包含所有花費同樣金額的要素組合。

C = w.L + r.K

長期中,成本最低的要素組合是等產量曲線與等成本曲線的切點。也就是花費最後一塊錢購買各種要素所能增加的產量都想同時,長期成本達到最低點。

MP(L)/w = MP(L)/r

*成本最低(1)*

*成本最低(2)*



4 產業與市場競爭

四種市場結構

市場結構 廠商數量 產品性質 進出障礙 基本特性 例子
完全競爭 眾多 同質 自由進出 是價格接受者,長期利潤為零 稻米
壟斷性競爭 眾多 異質 自由進出 對價格有影響,長期利潤為零 紡織業
寡占 少數 同質/異質 有進出障礙 對價格有影響,必須考慮對手策略 汽車業
獨佔 一家 同質 難以進入 完全控制價格 水電

4.1 完全競爭市場

基本條件 :

  1. 眾多消費者與廠商
  2. 生產同質產品
  3. 具有完全訊息
  4. 長期期間所有廠商可以自由進出此產業

滿足以上四條件,個別廠商就是價格接收者,面對水平的需求線(死價格)。而且,長期經濟利潤為零

完全競爭市場的需求曲線 *完全競爭市場(2)*

完全競爭市場中,個別廠商的需求線近乎水平。

完全競爭市場的平均收益與邊際收益 *完全競爭市場(3)*

完全競爭市場中,平均收益 == 邊際收益

完全競爭市場的短期利潤 *完全競爭市場(4)*

*完全競爭市場(5)*

(a),斜線面積為正利潤,平均收益大於平均總成本。廠商是獲利的。

(b),斜線面積為零利潤,平均收益等於平均總成本。廠商是無獲利的,經濟利潤為零。這點是SMC與SAC的交點,又稱為收支相抵(平衡)點

(c),斜線面積為負利潤,平均收益小於平均總成本,平均收益仍大於平均變動成本。廠商是虧損的,但仍可繼續生產。因為至少可以cover變動成本及部分固定成本。

(d),斜線面積為負利潤,平均收益小於平均總成本,平均收益等於平均變動成本(AR=AVC)。廠商是虧損的,生產與不生產的臨界點。又稱為停止營業點或關閉點

(e),斜線面積為負利潤,平均收益小於平均總成本,平均收益也小於平均變動成本。廠商是虧損的,不生產比生產要好。

所以,完全競爭市場的短期均衡條件是:MR=SMC
其中,MR=AR=P,在短期均衡時,廠商可獲得最大利潤,利潤可以為零,也可以為負。

短期停業的決定 : 只要虧損小於固定成本,短期內廠商仍應繼續生產。

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 : 平均變動成本以上(AVC)的邊際成本(MC)曲線

*完全競爭市場(6)*


4.2 生產者剩餘(Producer's Surplus)

生產者剩餘(Producer's Surplus) : 生產者實收價款和願意生產時所要求最低價款兩者之間差額的總和。

等於

廠商固定成本與利潤之和

*生產者剩餘(1)*

4.3 廠商規模的調整與長期均衡

個別廠商在長期時可由長期邊際成本曲線來尋找最適產量於資本規模。

個別廠商長期均衡點是在LAC最低點

達長期均衡時,市場價格應為LAC最小值

*長期均衡(1)*

4.4 完全競爭產業的長期供給曲線

長期供給曲線 是把所有需求變動可能產生的長期均衡點都連接起來的曲線,代表產業在長期對需求變動的最適反應。

*長期供給曲線(1)*

產業的長期供給曲線 :

  1. 上升 - 成本遞增產業
  2. 水平 - 成本不變產業
  3. 下降 - 成本遞減產業

成本遞增產業 *長期供給曲線(2)*

成本不變產業 *長期供給曲線(3)*

成本遞減產業 *長期供給曲線(4)*

4.5 完全競爭的效率

  1. 消費者剩餘與生產者剩餘的總和,即社會總剩餘,在完全競爭市場中會達到最大。
  2. 社會對任一物品的評價P,剛好等於生產的邊際成本MC。在短期均衡點時,生產者達到利潤最大,消費者達到效用最大。
  3. 在長期中,無論是成本遞增或是成本遞減、成本不變,生產者會一直選用平均成本最低點來生產。生產的效率亦達最大
  4. 完全競爭可達到有效率的資源分配,是隻看不見的手。

*完全競爭(1)*

*完全競爭(2)*

4.6 無謂損失(Deadweight Loss:DWL)

無謂損失 : 社會總體福利的損失,可用來分析政策對社會福利之影響。

*無謂損失(2)*

房租限價(供給減少) - 價格下移至P2線,消費者剩餘=A+B+D面積,生產者剩餘=F面積,C+E的面積=無謂損失。

最低薪資(需求減少) - 價格上移至P1線,消費者剩餘=A面積,生產者剩餘=B+D+F面積,C+E的面積=無謂損失。



5 不完全競爭市場

四種市場結構

市場結構 廠商數量 產品性質 進出障礙 基本特性 例子
完全競爭 眾多 同質 自由進出 是價格接受者,長期利潤為零 稻米
壟斷性競爭 眾多 異質 自由進出 對價格有影響,長期利潤為零 紡織業
寡占 少數 同質/異質 有進出障礙 對價格有影響,必須考慮對手策略 汽車業
獨佔 一家 同質 難以進入 完全控制價格 水電

5.1 獨佔市場

獨佔的特點 :

  1. 對於特定產品市場裡只有單一供給廠商。
  2. 該產品沒有相近的替代品(no close substitutes)。
  3. 存在著加入產業的障礙,又稱進入障礙(barriers to entry)。

    其中,進入障礙的種類主要有 :

    1. 規模經濟
    2. 專利
    3. 獨家擁有生產要素
    4. 特權

5.1.1 自然獨佔(Natural Monopoly)

自然獨佔(Natural Monopoly) : 指由於地理環境的自然因素,或是因為最適規模的關係,而發生的市場獨占狀況,稱為自然獨占。

例如智利產的硝石或是南洋產的橡膠,係地理環境的自然因素,而為他處所無,故形成獨占現象。再者,某些產業的規模經濟特性明顯,由一家廠商生產便足以供應整個市場所需,且生產成本最低,經營規模最適時,如果有兩家或數家廠商同時供應市場,其成本反而提高,因而在競爭淘汰、合併的趨勢下,最後形成市場獨占的現象,例如電力、瓦斯、水力、鐵路等等。

完全競爭廠商接受市場決定的價格,是價格接受者。
獨佔廠商具有選擇產品價格的能力,是價格決定者也是價格尋求者。

完全競爭需求曲線 *完全競爭需求曲線(1)*

獨占的需求曲線 *獨占的需求曲線(1)*

獨占廠商的平均收益線與邊際收益線的關係 *平均收益線與邊際收益線(1)*

*平均收益線與邊際收益線(2)*

MR的斜率恰為AR斜率的兩倍
P = a - bQ
TR = P x Q = a - bQ = aQ - bQ^2
MR = dTR/dQ = a -2bQ(是故MR的斜率恰為AR斜率的兩倍)

又
MR = dTR/dQ = d(P x Q)/dQ = PxdQ + dPxQ/dQ
                          = P + (dP x Q/DQ)
                          = P( 1 + dP/P x Q/DQ)
                          = P( 1 - 1/E(d) )

where 需求彈性E(d) = - dQ/dP x P/Q

價格的需求彈性E(d)

E(d) > 1,MR > 1;

E(d) = 1,MR = 0;

E(d) < 1,MR < 0;

獨佔廠商會在需求曲線富有彈性(E(d) > 1)的階段從事生產。 總收益會在E(d) = 1時,達到最大值。

*平均收益線與邊際收益線(3)*

5.1.2 獨佔廠商的定價

獨佔廠商以MR=MC作為產量的決策標準。可能會得到經濟利潤、正常利潤或經濟損失,端視市場的需求及廠商的成本。

完全競爭市場則以**AR=MR=P**

獨佔廠商以MR=MC決定產量Qm,再依需求曲線Em訂定價格Pm。

ACm為該產量的平均成本,利潤=PmQm - ACmQm。

*獨佔廠商最適決策(1)*

*獨佔廠商最適決策(2)*

獨佔廠商使社會產生大量的無謂損失。獨佔廠商佔去了大部分的消費者剩餘。

*消費者剩餘(3)*

5.1.3 獨佔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

短期供給曲線不存在,由於獨佔廠商的短期供給價格與需求數量不是一對一函數。

由於獨佔廠商同時是價格決定者也是數量決定者。

  1. MR的斜率恰為AR斜率的兩倍,且D=AR。
  2. MR=MC交點決定產量Q。
  3. MR = a -2bQ

*獨佔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1)*

(a)同一均衡價格對應兩種均衡產出
(b)同一均衡產出對應兩種均衡價格

5.1.4 獨佔廠商的差別取價

基本條件 :

  1. 獨佔市場廠商不能自由進出。有超額利潤新廠商不能加入,有虧損也不能退出。
  2. 獨佔廠商在長期來說一樣會有經濟利潤、正常利潤或經濟損失。
  3. 但,獨佔廠商可以進行差別取價(price discrimination)。

差別取價 : 同一產品索取不同價格。 可依對象,可依數量進行差別取價

獨佔廠商進行差別取價的條件 : 
1. 生產者面對的是負斜率的需求線,且生產者必須是價格的決定者。
2. 生產者必須能區別出不同市場的消費者,以訂定不同價格。
3. 生產者必須有能力防範消費者的套利(arbitrage)行為。
4. 生產者實施差別訂價後,有能力阻止商品在不同市場間流動。

第一級差別取價
第二級差別取價

價格歧視 price discrimination。差別取價。 價格歧視是指對於不同地區、時間,或對於不同的消費者,銷售商品或營務,但收取不同的費用。

價格歧視可劃分成三個層級: (1)第三級差別定價(thir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依照消費者性質,區分不同市場,將顧客分群定價。如,地攤與專櫃。 (2)第二級差別定價:按照消費者購買數量的大小所取不同的價格。 (1)第一級差別定價,又稱完全差別定價(perfect price discrimination):價格隨著每個消費者願意付出的最高價格而定價。

企業成功實施價格歧視的必備條件為:在不同市場中,至少對其中一個市場有獨佔力量、不同市場的需求彈性不同、市場間不會發生產品回流或轉售。

5.1.5 獨佔廠商的管制

政府管制獨佔廠商的方式 :

  1. 邊際成本定價法

    P=AR=MC決定供給量及價格 : 社會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沒有無謂損失,社會褔利達到大,但可能造成獨佔廠商經濟損失。

  2. 平均成本定價法

    P=AR=AC決定供給量及價格 : 保證獨佔廠商可以賺得正常利潤又不會有虧損虞。是最受政府接受的定價方式。

*獨佔廠商的管制(1)*

reference

5.1.6 巴瑞圖(Pareto Optimality)

巴瑞圖最優也稱為巴瑞圖效率(Pareto Efficiency)、巴瑞圖最佳配置,是博弈論中的重要概念,並且在經濟學, 工程學和社會科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巴瑞圖最優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資源,從一種分配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變化中,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這就是巴瑞圖改進或巴瑞圖最優化。巴瑞圖最優的狀態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巴瑞圖改進的餘地;換句話說,巴瑞圖改進是達到巴瑞圖最優的路徑和方法。巴瑞圖最優是公平與效率的“理想王國”。

巴瑞圖最優回答的是效率問題。從社會福利角度出發,用效率來評價總體經濟運行有其合理性,因為如果資源配置未達到巴瑞圖最優,那麼,總有一些人能改善境況而沒有人會受損,也就是說,社會福利總量肯定能上升,那麼通過一種恰當的分配或補償措施,能使所有人的境況都有所改善。[1]

註意的是:我們可以判斷一種狀態是不是巴瑞圖最優,但我們卻不能將兩種巴瑞圖最優進行比較。換言之,如果兩個都是最優,那麼,哪一個更優?經濟學沒有辦法判定。也就是說,如果要判定哪一個更優,需要加入經濟學之外的東西——價值觀。

5.2 壟斷性市場

四種市場結構

市場結構 廠商數量 產品性質 進出障礙 基本特性 例子
完全競爭 眾多 同質 自由進出 是價格接受者,長期利潤為零 稻米
壟斷性競爭 眾多 異質 自由進出 對價格有影響,長期利潤為零 紡織業
寡占 少數 同質/異質 有進出障礙 對價格有影響,必須考慮對手策略 汽車業
獨佔 一家 同質 難以進入 完全控制價格 水電

5.2.1 壟斷性廠商的行為

特徵 :  1. 壟斷性市場有許多參與者,廠商可以自由加入或退出。 2. 產品彼此有異質性。

產品異質 : 
消費者可以感受到個別廠商商品的獨佔性。競爭廠商所生產的商品有些許的差異,但差異程度不大。
5.2.1.1 壟斷性競爭市場的短期均衡
  1. 短期間,個別廠商生產異質產品,享有局部的獨佔力
  2. 短期間,面對的是一條負斜率的需求曲線,以MR=MC作為產量的決策標準。

*壟斷性競爭市場的短期均衡(1)*

(左)壟斷性競爭廠商短期有超額利潤 (中)壟斷性競爭廠商短期有正常利潤 (右)壟斷性競爭廠商短期有經濟損失

5.2.1.2 壟斷性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
  1. 長期而言,個別壟斷性競爭只有正常利潤
  2. 長期而言,以MR=MC作為產量的決策標準。此時更動為MR=LMC作為產量的決策標準。MR=LMC所決定的產量並非位於長期平均成本LAC最低的地方,有產能過剩(excess capacity)的現象。
  3. 長期而言,個別壟斷性競爭在無效率下生產。

    LAC最低的地方是在LAC與LMC交點。

*壟斷性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1)*

5.2.1.3 壟斷性競爭廠商的非價格競爭策略

壟斷性競爭廠商常用的非價格競爭策略 :

  1. 廣告
  2. 品質
  3. 服務
  4. 額外利益

    非價格競爭策略 : 價格折扣以外的兢爭活動。非價格競爭行動均可以對消費者帶來額外的效用,進而轉換為金錢支出的減少。

5.2 寡占(oligopoly)市場

其特色在於

  1. 廠商數目少,少到彼此的決策會互相影響。如果市場中僅有兩家廠商,稱為雙占(duopoly)。

  2. 寡占(oligopoly)市場廠商生產產品可能同質也可能異質。

  3. 廠商很難自由進出市場。寡占(oligopoly)市場廠商少,容易抵制排擠新廠商,且生產規模較大,所以退出的沉沒成本亦高。

5.2.1 寡占廠商的兢爭行為

個別廠商提高產量,擴大自己的市占率。

個別廠商以降價擴大自己的市占率,逼迫其他廠商不得不跟進。

5.2.2 寡占廠商的兢爭模型

庫諾模型(Cournot model)

假設在雙占市場中的『兩個』廠商生產『同質』產品,面臨同一條需求曲線。廠商在決定自己的產量時均天真的(naive)認為對手不會改變生產數量,而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目標。產品的市場價格則依據兩個廠商的聯合產量而決定。

庫諾模型又稱庫諾雙寡頭模型(Cournot duopoly model),或雙寡頭模型(Duopoly model),庫諾模型是早期的寡頭模型。 庫諾模型假定一種產品市場只有兩個賣者,並且相互間沒有任何勾結行為,但相互間都知道對方將怎樣行動,從而各自怎樣確定最優的產量來實現利潤最大化,因此,庫諾模型又稱為雙頭壟斷理論。

以上雙頭古諾模型的結論可以推廣。令寡頭廠商的數量為m,則可以得到一般的結論如下:

1. 每個寡頭廠商的均衡產量=市場總容量/(m+1)
2. 行業的均衡總產量=市場總容量·m/(m+1)

古諾模型的缺陷是假定了廠商以競爭對手不改變產量為條件。 

伯川模型(Bertrand model)

假設在雙占市場中的『兩個』廠商生產『同質』產品,面臨同一條需求曲線。先進入市場的第一個廠商根據其產能及利潤最大化的目標訂定價格。第二個廠商只需將價格訂的略低,期待囊括整個市場。兩個廠商因此進行價格競爭直到雙方利潤為零。

史塔貝克模型(?????? model)

雙占市場中狡猾的(sophisticated)廠商知道另一個天真的(naive)廠商會依照庫諾模型的假設來從事生產,因而以天真的(naiva)廠商的產量為已知納入本身產出決策中,再根據利潤最大化原則決定自己的產量。

5.2.3 寡占廠商的勾結行為

寡占廠商為避免同業競爭,常會相互勾結(collusion)謀求共同利益。

常見的勾結行為 : 卡特爾(Cartel)組織
OPEC-石油輸出國加組織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referenc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